“陶”园里的胡孝鹏

2016-11-08 16:09  来源: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

小字体大字体

  青岛有个别样的四合院,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崂山区北宅,占地约5000平米,这里有一个青岛市首个的柴烧窑——“玉窑”。这个玉窑的主人叫胡孝鹏,他在生意场辗转十年,人到中年后,他却选择了以陶艺为人生的出口。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,叫“陶人”,以制陶为生的人,视陶为生命的人。

  胡孝鹏和他的柴烧窑

  柴烧顾名思义是以木材为燃料,当木材燃尽成灰后在1300度的高温下融化成一种名叫草木灰釉的物质,经过和树木本身自带的各种矿物质的融合后,覆盖在胚体上,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美。

  这座柴烧窑是在2012年由中国陶艺大师李梓源先生设计,由陶艺家胡孝鹏、吕竹玉、徐宏伟历时一个月共同创作而成。胡孝鹏,青岛玉窑的创始人之一,柴烧技艺的潜心研究者。要想烧制出一个非常好的作品,第一就是原材料,在对你泥料的调配上,胡孝鹏选择了不同产区的泥料,经过反复试验,最终调制出烧制效果最理想的泥料比例;第二就是燃料的选择,经过反复的试验,带有水泥、铁钉、油漆等一些建筑木料对陶器出品率有一定的影响,后来经过筛选,本地含有油量较大的松木作为最佳燃料;最后,通过对器型的设计制作、窑内位置的摆放、什么时间点使用的温度等细节不断调试和掌控,最终烧制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。

  制陶在古代有72道工序之多,即便在现代化的今天已经简化,工序也是非常复杂,筛泥、烧窑、上釉、装窑,甚至劈柴,都是体力活。毛坯制作出来,就要入窑烧制,60小时不停地填柴烧制,温度要达到1300℃以上。那烟熏火燎的滋味,用“苦”与“累”两字难以概括。三天三夜的守候,不眠不休,直到出炉,悬着的心才可以落地。

  整个青岛一个有三座柴烧窑,全部出自胡孝鹏和他的团队,柴烧窑与其他窑不同的区别在于,烧火的方式有所不同,火焰是由下向上,让更多的草木灰釉落在陶器上,出窑的陶器品相非常漂亮。

  爱上陶艺的胡孝鹏

  胡孝鹏告诉记者,在认识陶艺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,其实他是个门外汉,胡孝鹏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,毕业以后就自己创业,偶然的一个机会胡孝鹏看到了一件陶瓷艺术品,于是不甘平庸的胡孝鹏走上了学习陶艺的道路。在2007年,胡孝鹏就跑到了山东淄博博山一个陶艺工作室,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,后来深深的爱上了陶艺创作,后来入股自己学习的工作室,成为了一个股东,为自己陶艺创作找到了根据地。由于是半路出家,没有对陶艺进行过系统的学习,后来经过朋友的推荐,选择去清华学习,在清华的两年学习中胡孝鹏看了好多关于陶艺的资料,对于不同派系的陶艺都有所了解和熟悉。

  清华毕业以后回到青岛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,后来烟台的一个学校看上了胡孝鹏,请他过去当老师,因为经常去外地参加活动,便辞去了老师一职,回到青岛创办了自己的“玉窑”。很多人羡慕他呆在这样一个像“世外桃源”一样的地方,但却少有人知道他所承受的孤独与清苦。好在一路上,有志同道合的妻子、朋友与他同行。

  当胡孝鹏谈到陶器制作过程的时候,说要给我们演示一下是怎么制作陶器的,胡孝鹏带着记者来到了他的陶艺制作区,把提前和好的泥放在操作台上,双手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里,就拉出来三件坯胎。如此娴熟的手法,记者可以看出胡孝鹏在陶艺上下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。制作一个好的胚体只是做好一个好的陶器的一个基础,由于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工艺,出品率非常低,有句俗话“十窑九不成”足以说明制作陶瓷是多么的不容易。为了烧制出更好的陶瓷,每个环节都不可以出现任何差错。

  陶艺的传承

 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陶艺文化,丰富孩子的创作思维,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古老的制陶工艺,有很多家长慕名而来,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。谈到陶艺的传承胡孝鹏准备捐出自己300件藏品,创办青岛市第一家陶瓷博物馆,也是青岛市唯一一家私人陶瓷博物馆。

  胡孝鹏在十年学艺期间,多次受邀赴韩国,土耳其,马来西亚,泰国,台湾等地参加陶艺交流讲座展览活动。也在青岛举办过多次这样的展览,其作品也被多地的美术馆,大学等机构或者个人收藏。作为一个中国人,作为一个陶艺人,心里有了一种使命感,要让自己的柴烧窑走向世界,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。

    文/图 王建龙 [编辑: 董皓] 本文地址:http://xihaian.bandao.cn/news.asp?id=2680088

分享到

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