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倌埋头苦干华丽转身,“庭院经济”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新乐章

2021-08-12 20:10 大众报业·半岛新闻阅读 (35385) 扫描到手机

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实习生 杨亦潘 通讯员 魏宗芹

刘刘洪臻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刘黄崖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,面对患病重残的妻子和大学的儿子,他开办养鸡场、搞起农家宴,这几年刘洪臻一家成功“逆袭”,不仅主动脱贫,还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。

鸡倌埋头苦干华丽转身

2014年,这一年刘洪臻家因为妻子患病重残再加上儿子上大学,每年有近两万元的花费,家庭生活困难,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妻子需要照顾,他也无法外出打工。镇村根据实际需求先后为他家申请了医疗、教育、低保、住房改造等扶贫政策,对于当时的他家来说,这就是雪中送炭。2016年家庭人均收入由建档立卡时的不足2500元到6000元,实现稳定脱贫。儿子在教育政策保障下完成大学本科学业,破旧的老屋也翻建成了窗明几净的大瓦房。

在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初,一直要强的他觉得低人一等,在乡亲邻里中抬不起头来。经过村干部多次的耐心疏导,慢慢转变了观念,开始意识到当贫困户不可怕也不丢人,丢人的是只会等靠要,怕的是被贫困打倒,2019年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,他开始尝试着买了几十只琅琊鸡苗,每天都是凌晨5时起床,完成煮饭、安顿妻子等家务事后,就出门到树林里喂鸡,慢慢扩大规模办起了散养鸡场,两年的时间,他的养鸡规模从当初的几十只发展到了3000多只,成了小有名气的养殖专业户,家里逐渐有了积蓄。妻子的病情得到控制,一家人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。

吸纳身边闲散劳动力一同致富

“靠政策脱了贫,但不能靠政策一辈子,发展致富也要靠自己。”他看着养殖场里鸡群,无时无刻的想着法子创收增收。2021年初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结合自己的优势,他开始筹划炒鸡店,他与哥哥商量,拉他入伙,把哥哥的老旧闲置院落进行改造,让同为脱贫享受政策户的哥哥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。“我虽然没有文化,但是也懂得‘吃水不忘挖井人’的道理。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,我们一家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。这份恩情,我们全家都要一直记得。得到别人帮助,要懂得感恩,要力所能及的再去帮助其他人。”他说。当了解到本村的一个厨师因为年龄等原因回村后不再外出务工时,便主动联系到炒鸡店掌勺,这样一来即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了的收入,又解决了炒鸡店的厨师空缺。经过改造装修后的庭院共5个单间4张厅桌,5月3日洪臻炒鸡店正式开门纳客,本着物美价廉的原则,每天平均50人左右的客流量,食客对菜品和刘洪臻的人品都赞不绝口,2021家庭收入每月达到1.5万元左右。

凭着一双闲不住的手、一股用不完的劲,他把养鸡技术推广到更多合作社成员,把生活的奔头带给同样渴望改变命运的乡亲,把农家“小庭院”建成了致富增收的“小产业”,吸纳身边闲散劳动力一同致富。

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1个

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青岛西海岸新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、一体推进的工作理念,挖掘资源禀赋做大特色产业,搞好园区配套做强优势产业,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短板。自2016年以来,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推进一体化的政策、措施、规划,先后创新实施了资产收益扶贫,兜底保障8%收益;探索实施“扶贫龙头企业+”新举措,合作实施蔬菜水果种植加工、高铁配餐等产业扶贫项目,每年获得稳定扶贫收益的同时,充分带动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,年可消化农产品原料3万吨,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8000余亩,直、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;创新实施“园村一体化”新模式,青岛荟泽农业将六汪镇朱家沟村215亩土地整体进行流转,建立了园区建设与村庄发展一体推进的强村富民长效机制;创新开展智慧颐养,实施市场化运营、专业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网格化帮扶等“四化”模式,探索出“后扶贫时代”扶贫颐养的长效机制。

2016-2020年新区投入各级扶贫专项资金2.55亿元,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1个。截至2020年12月底,新区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收益5800余万元。下一步,新区将以乡村振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,巩固和保障脱贫成果。